赵福全对话于勇:轻资产的本质是产业链再分工
2019-06-24 关键词:轻资产 点击量:1319

中国钢铁产业产能巨大,90%的产量是国内消费。这两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长速度放缓很正常。钢铁业未来可能会出现产能相对过剩,需要减量化发展,并加快转型升级,这也很正常。应理性看待。

核心观点摘录

【汽车第二大钢材供应商】

河钢是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同时是汽车行业第二大的钢材供应商。

【理性看待放缓与转型】

中国钢铁产业产能巨大,90%的产量是国内消费。这两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长速度放缓很正常。钢铁业未来可能会出现产能相对过剩,需要减量化发展,并加快转型升级,这也很正常。应理性看待。

【倒逼机制】

减量化发展、环保压力增大和劳动力成本提升,这些因素在当前一个时期相互叠加,既给钢铁产业带来了空前压力,也形成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不要过度关注成本】

过度关注成本而不关注产品,这样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如果还寄希望于降成本、拼价格取胜,恐怕连生存都会有问题。

【生产线直接面对市场】

河钢现在对应市场的不再是企业或者工厂,而是生产线。现有5000万吨钢材产能,划分为70多条生产线。每一条都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本单元,和客户之间超越了传统的买卖关系,更多是协同关系。

【有进有退】

市场上要有进有退,把普通产品市场让给规模较小的地方企业来做,把高端产品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市场不断做大。另外,从装备高端化到产品高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集成、轻资产】

车企越来越倾向于集成化和轻资产的发展模式,希望供应商能够“一站式”负责零部件供应,既提供零部件,还呈现供应商专有技术、专利和创新的价值。河钢也将为车企提供更利于轻资产的新型商业模式。

【轻资产是整车企业发展的方向】

轻资产是产业分工协同、资源配置优化的问题。未来资源的价值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使用端,并不是谁拥有更多的资产,谁就是老大。

【不看好车企做增材制造】

过去车企不必自己建炼钢厂,未来整车企业也不应该自己做增材制造等。不太看好车企做增材制造,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整个产业链,特别在产业边界不断扩展的今天,轻资产更应该是车企发展的方向。


对话正文 

赵福全:凤凰汽车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对话栏目。我是本栏目主持人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河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于勇,请于总和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于勇: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交流。    

赵福全:网友们可能比较了解汽车产品和品牌,但不大了解汽车零部件,更不关注汽车的原材料。实际上,汽车上大约70%的零部件都是整车企业从供应商采购来的,零部件的成本和品质决定着整车的成本和品质。而钢材作为汽车产品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直接决定着很多零部件的成本和品质。一般来说,在一辆1.5吨的汽车上,各种钢材的质量占比约为70%-80%。 

钢材对于整车的影响巨大,例如钢材的价格影响汽车的成本,钢材的强度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同时钢材的可塑性、可成形性也影响着汽车的造型。很多人或许认为,汽车厂商从炼钢厂买来钢材使用即可,实际上远不是那么简单,像钢材这样重要的原材料,其技术进步会对汽车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于总来参加访谈。

今年我们栏目的主题是“汽车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不同于企业创新或者产品创新,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工程。汽车产业上游有供应商,下游有经销商。而钢铁企业就是汽车企业很重要的供应商,反过来讲,汽车企业也是钢铁企业很重要的大客户。如何选好钢材、用好钢材,让汽车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一直是车企关注的话题。当前,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大,在这方面汽车总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轻量化将是汽车产业为之努力的一个长期目标,如果整车减重10%,油耗就可以降低7%-8%,这是行业内的经验共识。而汽车的轻量化与钢材的轻量化密切相关。

于总,请简单介绍一下河钢的情况,让更了解整车的网友们借此机会也了解一下钢铁企业。同时,也请谈谈您如何看待钢铁产业与汽车产业之间的关系?     

于勇:很高兴向网友们介绍河钢,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关键的数据。从规模角度看,河钢现在是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目前,河钢的年产能达到5000万吨钢材,其中境内大约4500万吨,境外大约500万吨。员工总数12万人,其中境内有10万多人,境外有1万多人。现有资产超过4000亿,去年销售收入3200多亿。

河钢是我国最重要的钢铁材料供应商之一。目前,河钢是中国家电行业最大的钢材供应商,供应量占家电行业总量的40%;同时,河钢是汽车行业第二大的钢材供应商,去年汽车用钢的供应量突破了700万吨;河钢还是众多国家重点领域用钢的重要供应企业,比如核电用钢、海洋平台用钢、管线钢等等。

近几年国家经济转型也推动了河钢的快速发展。在传统钢铁材料领域,河钢这两年把工作重心放在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和品种结构调整方面。而高端钢铁材料领域更是河钢发力的重点,去年河钢的品种钢占比已经超过了70%,在高端钢铁材料上为国家钢铁用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河钢也扩大了海外布局。目前,河钢的客户遍布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我们在70多个国家有投资,其中在30多个国家有运营项目,另外有70多个海外机构。到目前为止,河钢应该说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钢铁企业。去年,河钢的海外业务收入已经突破了1000亿人民币。最近,中宣部刚刚授予了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时代楷模”的称号。

 

中国钢铁企业赋能塞钢起死回生

赵福全:中宣部为什么授予河钢塞钢团队“时代楷模”的称号呢?

于勇:对于中宣部的这次嘉奖,我想应该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可能是中国钢铁行业在境外运营得最好的企业。

2016年,河钢对塞尔维亚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斯梅代雷沃钢厂实施了并购。该厂此前已经连续亏损六七年,原本这家企业只是塞尔维亚地区的一家地方性钢厂,其所处的巴尔干半岛属于中东欧地区,制造业相对欠发达。而河钢在并购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让该厂恢复了活力,目前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塞尔维亚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

这是因为河钢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在并购塞钢之后快速导入了全球的供应链和客户网,使塞钢产品的覆盖范围扩展至欧洲和北美地区。去年塞钢产品有百分之八十销售到欧盟地区,百分之十几销至北美。其实这样的产品布局就决定了企业的高度,现在河钢集团的塞钢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全球性企业了。

二是河钢塞尔维亚项目的成功运营,特别是给塞尔维亚当地经济和就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不仅得到了中塞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也带来了可观的国际影响力。

中宣部授予河钢塞钢团队“时代楷模”的称号,这是国家给予河钢的最高荣誉。这个荣誉含金量很高,对我们来讲是莫大的鼓励,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新起点。

 

大型跨国集团的平台作用十分突出

赵福全:河钢已经成为中国钢铁行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实际上,以往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多数情况是借助外方的技术和当地的市场,我们自己只能提供劳动密集型经济的低成本支撑。但是这次河钢并购塞钢完全不同,反过来给外方注入了技术和资金,带来了国际客户,不仅帮助企业起死回生,而且带领企业走出了区域化经营,走向了世界市场。

中国企业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金以及国际客户资源,今后外方企业也可以借助中国企业的平台获得竞争力。而河钢已经成为这方面成功的先行者。 

于勇:我曾经说过,河钢对塞钢的成功并购及运营,不仅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而且还说明了“一带一路”的构想既能在亚洲欠发达地区发挥作用,也能在欧洲发达地区体现价值。同时,塞钢项目的成功,也彰显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取得的巨大进步。

以塞钢的案例来看,我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并提升塞钢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河钢在客户端和供应链对其进行了嫁接,使塞钢从原来的区域性企业直接变成了全球性企业。显然,河钢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自己早就已经是一家国际化的大型集团企业了。国际化企业,特别是大型的跨国集团,在客户端和供应链方面的平台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集团化发展创造出1+1>2的实效

赵福全:4000亿的资产、3200亿的销售收入、产品行销全世界,河钢能够发展到这样的规模,确实很让人吃惊,相信关心汽车行业的网友们,包括一些汽车企业的老总们可能也没有想到。同时,河钢目前是中国汽车用钢的第二大供应企业,年供给量达到700多万吨。那么河钢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是如何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大型钢铁集团的?另外,塞钢得以成功并购及运营,肯定和河钢的研发实力有很大的关系。能否围绕这两个方面介绍一下?

于勇:河钢的前身主要是河北省几家地方国有钢铁企业,包括唐山钢铁、邯郸钢铁、宣化钢铁、承德钢铁、石家庄钢铁公司,以及外省的舞阳钢铁和营口钢铁公司等。2008年6月30日,这些企业正式整合成立了河钢集团。河钢集团组建初期,我担任总经理,后来又担任了董事长。河钢从几家地方企业整合成为集团公司,聚零为整,由大变强,迅速成长为全球化、特大型、综合性钢铁企业的全过程,我是亲历者之一。

河北省政府之所以做出集团化整合的决定,是因为当时五家地方国有钢铁企业,分布在不到20万平方公里的省辖面积内,共同竞争同一个采购市场、同一个销售市场。这些企业各自为战,在发展定位和资源配置上缺乏协同性,存在重复建设、产品雷同、装备重叠等问题,完全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产业和企业都非常不利。

河钢集团组建之后,很快取得了立竿见影的转变效果,集团化经营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整体优势。回顾走过的这11年,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河钢实现了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

一方面,这得益于国家整体经济转型不断深化,河钢的外部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河钢的商业模式也越来越成熟,充分发挥了集团化给企业带来的强大支撑力。事实证明,河钢旗下几家企业的整合,绝对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真正发生了化学反应;绝对不是简单的数量累加,而是真正实现了质量升级。

集团化发展一改过去几家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产生了粘结效应,形成了独特优势,创造出1+1>2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没有集团化,河钢不可能形成现在的规模,不可能实现高效的协同,更不可能拥有开阔的眼界。一句话,没有集团化,河钢走不到今天。

赵福全:几家企业单打独斗时无法形成合力,但是要想成功整合也绝非易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结果往往不是1+1大于或者等于2,而是小于2,可能是1.8甚至是1.5。而河钢真正做到了1+1>2,在整合之后创造出了更多更大的价值。

正如您谈到的,河钢的集团化发展之路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深度的化学反应。在整合基础上,河钢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战略,避免了各家企业之间原来存在的区域恶性竞争,实现了优势互补,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并且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应该说,这是国有企业有效整合的成功典范。

 

空前压力倒逼钢铁企业转型升级

赵福全: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巨大挑战。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加重、成本优势缩小等问题,钢铁可能就是其中面临挑战最大的产业之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钢铁产业,必须加快进行转型升级。对此,您觉得转型的困难在哪里?又应该如何突破呢?

于勇:目前中国钢铁的总产能超过10亿吨,2018年的实际产量突破了9亿吨,的确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都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其实参照去年钢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就会发现,有90%的钢铁产量是在国内消费的。也就是说,中国钢铁产业的产能巨大,首先是因为我们国家自己就有巨大的需求。

这两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是正常的。钢铁产业未来可能会出现产能相对过剩,需要减量化发展,并加快进行转型升级,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实际上,中国现阶段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相信我们会比西方国家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曾经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在政府的指引下,近几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在去产能、减量化以及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减量化发展、环保压力增大和劳动力成本提升,这些因素在当前一个时期相互叠加在一起,既给钢铁产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也让产业形成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企业必须加紧行动,努力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实际上,中国钢铁行业真正开始市场化竞争还不足十年时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起点非常低,很多资源都处于短缺状态,钢铁也是如此,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由此,钢铁企业享受了长达二三十年的“幸福时光”,大家的日子都很好过。企业真正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体会到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供不应求”已经变成了“供大于求”,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种压力对企业来说也不是坏事。一家企业如果始终生存无忧,没有任何外部压力,是很难形成内部动力进行持续改革和创新的。


全力拥抱前景无限的汽车产业

赵福全:最后,想请您展望一下未来。从原材料供应商的角度看,您觉得十年之后,汽车会有哪些革命性的改变?以河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将会和汽车企业形成怎样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将给汽车产业带来什么变化?而河钢将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于勇:未来十年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所以真的很难确定未来的汽车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汽车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在我看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科技发展到产业变革,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模式,汽车产业几乎都站在了最前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之大,将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正因如此,我想代表河钢做个表态:汽车产业可以没有河钢,但是河钢绝对不能没有汽车产业。河钢要跟上汽车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未来河钢将在材料技术,特别是高强度钢、增材制造等方面,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在助力整车企业轻资产运行方面,加快推进我们的创新商业模式。我相信,河钢一定可以跟上汽车产业的发展,在钢铁材料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在汽车行业未来的精彩纷呈中,河钢必须占据一席之地,并为汽车产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赵福全:今天听了于总的分享,我们了解到,河钢是由多家地方国企聚合而成,在11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钢铁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河钢形成了规模,积累了资金,提升了技术,也走向了海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而展望未来,河钢还要向高端市场进军,通过客户升级,拉动产品升级,驱动企业升级。特别是河钢要在汽车产业着重发力,攻关增材制造等关键技术,并尝试创新商业模式。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 

说到这里,我想这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应该足以化解网友们的最初疑惑——为什么一档汽车产业的对话栏目,会邀请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来参加?因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原材料企业的支持,而像河钢这样有实力也有眼光的企业,已经在积极参与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了。

刚才问到未来河钢将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于总说了一句话,“汽车产业可以没有河钢,但是河钢绝对不能没有汽车产业”。面对汽车产业这个大载体,河钢一定要在其快速发展中分一杯羹。而河钢要分到这杯羹,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汽车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否则,就不会被汽车产业拥抱,只会被汽车产业淘汰。反过来讲,未来汽车产业要想获得很好的发展,也需要原材料企业的积极参与。拥抱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而河钢在于总的带领下,一定会把前瞻的战略认识转变为切实的具体行动,加快与汽车产业彼此拥抱的进程。未来,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河钢必将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如果说过去十年,河钢夯实了基础;那么未来十年,河钢必将进一步腾飞。而在汽车这一民用工业中技术含量最高、客户需求最难、创造价值最大的产业里,河钢完全可以大放异彩,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于总!感谢各位网友!   

于勇:谢谢大家!

来源:凤凰汽车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