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汽车产业颠覆期的机遇与传统车企应对措施的战略思考
2016-09-16 关键词:产业发展 点击量:1963

尊敬的付理事长、唐书记、董会长、春雷社长,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中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汽车产业颠覆期的机遇与传统车企应对措施的战略思考”。

首先要澄清的是,“颠覆期”并不是指汽车产业将被颠覆,而是指这个产业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IT企业一旦进军汽车领域,传统汽车产业就没有未来了。这是不对的!是认识的误区!我认为,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衣食住行就是基本需求,这其中便捷移动是最高境界,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决定人类生活的质量。也就是说,汽车的本质及其重要性不会改变,虽然汽车产品形态会不断出现变化,但汽车终归还是汽车。因此, 汽车产业不会被颠覆,只是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当然,在这个“颠覆期”,一些企业及企业家有可能无法适应变化,致使企业倒闭、企业家失业,甚至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可能因此不得不转换工作。因为,在如此剧烈的变革期,按照以往应对持续性、渐进式变化那样的按部就班,肯定无法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在“颠覆期”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新来者,正是因为他们认为,颠覆性的变化带来了“淘金”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新来者确实是来和传统汽车企业“抢饭碗”的,而传统企业也不能退缩,必须努力守住自己的“地盘”。到底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我想,我们首先需要对颠覆期有深刻的理解,必须清楚新时期汽车产业变革的特点是什么,机遇在哪里,由此我们才能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应对。

 

汽车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期

正确认识汽车产业的变化,必须站在人类社会变革的高度来看,否则观点难免失之于孤立或片面。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出行方式的进步和改变,而自从汽车进入人类社会以来,就一直是重要的出行工具之一。所以,汽车产业必然随着人类社会新一轮的巨大变革而发生改变,否则将无法适应而被淘汰。

当前,人类社会呈现出三大变化趋势。其一,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逐渐步入高效利用社会资源的 共享经济时代,其核心特征是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将出现分离。而汽车正是共享经济的最重要体现和最高境界之一,汽车共享未来必将大行其道。其二,人类社会也将进入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将变得和产品本身一样重要,服务将使产品在其功能及性能以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体验。其三,社会还将进入智能经济时代,产品将比人还聪明,可以像贴心朋友一样关心服务使用者。不论我们认知与否,这些变化都正在发生。

由于人类社会的这些改变,汽车产业因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期,其正在发生的颠覆性变化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 互联互通。原来汽车是一个个“孤岛”,而现在万物互联了,汽车产品乃至汽车产业都将联接在一起;二是 自动驾驶。当汽车不需要由人驾驶还可以自由移动的时候,这个世界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三是 交通作为服务。原来汽车只是一类移动工具,但是未来将作为一种服务,除了从A点到B点的交通之外,更将提供很多超越移动本身的服务。

在此前景下,汽车正在被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也正在被重塑。这个过程中,新兴力量正纷纷涌入移动出行服务的竞争行列,这其中包括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大数据应用公司以及新创公司等,这些外部的力量将给汽车产业带来数据驱动的软件平台、面向需求的动态服务、车内车外的个性化体验和创新的商业模式等。正因如此,传统汽车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传统汽车企业将受到多方面的冲击

在新形势下,传统汽车企业将受到多方面的冲击。首先, 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这是全球大背景下的一个长期过程,在增长趋缓、结构调整和驱动力转变的情况下,传统汽车企业必须打造出更低成本、更高能效、更低排放的产品,并实现更高的资本效率,这些原有的压力只会增大不会减少。其次, 新的情况不断出现,必须有效应对,V2X的互联互通、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等涉及到太多“软”的成分,在这方面传统车企并无优势。最后, 新兴力量正纷纷涌入,构成跨界竞争,它们没有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历史包袱,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门槛低,绕开了传统发动机、变速箱等难度极大的核心零部件,只需采购电池、电机等进行组装即可,同时又没有油耗、排放方面的压力。同时这些新兴力量在新科技领域还往往具有系统优势、规模优势、服务优势和速度优势,更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

为了解决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行车安全这四大汽车社会问题, 汽车产业必须向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升级这“三化”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但我认为,三者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其中,低碳化主要是技术问题,解决了关键技术,低碳化就可以实现。当然,低碳化的关键技术范围很广,像轻量化也是低碳化技术的一种,切不可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另外,电动化其实也是低碳化的技术手段之一。信息化,则主要指向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无论是交通实现信息管理,还是智能汽车实现全面网联,都需要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环境及其相应的硬软件,来提供支撑。而智能化,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而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产业生态。由此,汽车由谁来提供、谁来使用、怎样使用、如何交互、如何管理等问题都将发生变化,这又涉及到很多未来规划的事情。例如,无人驾驶的汽车出了事故怎么解决?谁来买保险?谁来赔付?如何确定责任?目前都很难得出明确的答案。

所以,我认为, 智能网联汽车带给汽车产业的机会,甚至要比新能源汽车更大。因为新能源汽车只要解决“三电”的技术问题,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而智能网联汽车必须解决整个大能源、大交通和大环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后发优势实现崛起,带来的机会之大超乎想象。

特别是,我一直认为, 无论中外企业,未来在中国销售的智能网联汽车都必须在中国进行开发,否则肯定会“水土不服”。因为智能网联汽车必须与使用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而中国的路况和标准与国外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不是针对中国应用场景开发相关产品,就不可能满足中国汽车生态的需要。这一点对于本土企业是有利的。

尽管面临种种冲击,但压力就是动力,挑战蕴含机遇。实际上,纵观历史,在逆境中往往会诞生伟大的企业,而在变革中则往往会孕育新的王者。究竟谁能成为未来的王者?在我看来,这无关“新”“旧”,而一定是那些对未来变化有着深刻理解、并能抓住宝贵历史机遇的企业。


汽车产业全方位变化  孕育着历史性机遇

在新变局下,汽车产业与汽车产品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扩展。与一般的产业不同, 汽车产业面向智能化的升级将是智能汽车和汽车智能制造的双向前行,两者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相应的,汽车原有的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服务、使用与维修等各个环节,都将发生变化,并与未来的科技、未来的产业、未来的产品、未来的社会、未来的能源、未来的交通、未来的环境以及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汽车不再简单由产品和技术定义,更将与商业模式、用户体验、应用场景的创新交织在一起,共同催生全新的汽车产业。

因此,如果说过去100年汽车改变了人类,那么未来100年人类必将通过改变汽车,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未来汽车产业的空间将不断扩大,跨界将成为常态。无论从大交通、大能源、大环境,还是从出行、互联、共享、娱乐的角度,汽车产业都将迎来新的机遇。实际上,这也意味着老汽车人的“重生”和新汽车人的“诞生”。

汽车产业的变化将是全方位的、颠覆性的,由此也孕育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 传统由OEM主导的线性产业链,将向未来网状的移动出行生态圈转变。前者主要就是OEM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互动,而后者则是未来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以及实时信息共享等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也决定了汽车产业将不再有明确的边界。另一方面, 未来的产业格局将由“互联网+汽车”向“互联网+移动出行”转变,汽车只是移动出行的一部分,最终汽车产业要解决的不是有没有汽车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人类的自由移动出行,以及汽车在其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既需要建成运营平台和管理平台;也需要提供有价值的应用服务,如出行决策等;更需要适宜的出行工具来实现移动,其中就包括未来充分网联和智能的汽车;而基础设施,也就是未来移动出行的外部环境,也必须同步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受此影响,新的机遇必将在多个方面涌现出来: 无论建设基础设施,供应软/硬件,提供移动出行服务,还是制造适应未来需要的新型移动出行工具,这些环节都给了创新者以无穷的机会。

在汽车诞生以来的130年里,无论产品还是技术,都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也不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发了汽车产业的进步,但是,当前这一次变革所孕育的机会是前所未有的。这不是简单的由某个领域技术进步引发的变化,比如使用新材料或新工艺,又如从化油器升级到进气道喷射、再到缸内直喷的这种变化,而是产业自身与产业外延的全面变革。

在变革中,汽车产业并不会被削弱,而是会更加重要。因为,汽车的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引领拉动作用强,资本、人才、技术都高度密集,是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载体、龙头和抓手。同时,汽车也是最古老又不断焕发青春的交叉学科,是学科的载体、创新的载体、技术的载体、应用的载体、集成的载体、成果的载体和价值的载体。未来,这种载体作用还将加倍放大。

实际上,全世界都认识到了汽车产业在科技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巨大作用,很多工业强国都把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载体。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专家和领导,甚至也包括一些汽车人自己,对于汽车产业未来变化和关键作用的认知,都是不够充分的。很多领域国外已经在行动和尝试了,而我们仍处在探讨争议阶段。例如,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将极大地推动5G通讯技术及北斗定位的商业化进程。显然,国家及行业在这些方面要有前瞻思考和系统布局。

换个角度来看, 汽车产业重构也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难得的契机,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并充分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传统车企的应对策略

面对产业重构的机遇与挑战,传统车企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首先, 必须真正认识到社会在变、产业在变,应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这种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而不是去应付。应付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应对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其次, 传统车企要重新考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技能需求。最后, 转型要有认识,更要有行动,特别是真正有效的行动,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如果只有所谓的认识,而没有真正的行动,那就变成了自我“忽悠”。应该说,一些传统车企已经在大刀阔斧地行动了。比如,有的跨国公司就在伦敦专门拿出传统内燃机车和电动车,尝试汽车共享,看看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消费者到底更愿意共享哪一类汽车。

当然,在具体行动之前明确方向是最关键的。还是那句话,做正确的事,然后再正确地做事。所谓“赢在战略,输在战术”,未来的胜者一定是适应新变化的企业,既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更能及时有效的真正转型;而未来的败者则是那些战略呆板、消极应对而不能适应社会变革与产业变化的企业。也就是说,要成为未来的王者,既要有正确的战略,更要有脚踏实地的有效战术。

我认为,传统汽车企业的应对策略应当从三个维度来展开。企业应该以自身的思变、谋变、快变和真变,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首先, 应以新的思维方式作为前提。过去产业链条单一、层次分明、分工独立,形成了相对孤立、分散、封闭的思维方式,未来这种思维方式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面向生态混杂、彼此交融、协作共赢的产业新局面,必须加快形成系统、整合、开放的思维方式。其次, 应以新的战略决策方式确保方向正确。过去汽车企业是以产品为导向,利用技术提供单一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了,因为未来提供服务才是最核心的,这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平台,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最后, 传统企业应以新的创新方式来提供转型的保障。过去汽车产业以业内创新为主,主要依托自身资源,实现量的积累,而未来跨界创新将成为常态,传统车企必须充分吸纳新兴力量,加快实现质的飞跃。

同时,传统企业应通过以下几种转变途径,引导企业成为新生态中极富竞争力的参与者。 首先提高企业的灵活性,从有形资产向以知识、互联软件以及服务为主的轻资产转变,从功能性封闭系统向公开合作竞争和增值的生态系统转变。当然汽车企业的轻资产并不是指没有重资产,这与互联网企业是不同的,但是又不能完全是重资产,有些东西是可以外包的,即便说整车厂掌握的四大工艺也是可以考虑部分外包的。大部分传统企业都意识到要增加自身的灵活性,但是又有多少企业在认认真真地思考和尝试?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其次要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应从简单的重视驾驶体验,向重视日常出行的效率和便捷性方向转变。当前几乎每家企业都宣称重视用户体验,但我们又真正花了多少精力来认真研究用户关注的体验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来提高?我们要把企业创新的重点由产品向服务转变,并把创新活动建立在智能服务和数据科学的基础上。 在企业流程重构方面,传统车企必须优化从开发到制造的全流程,让企业创新紧贴汽车特性与技术的进步。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传统车企的资源过去主要配置在硬件方面,未来软件分析与生态建设等资源将是不可或缺的。传统车企必须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产业链正在发生的巨变!

为此, 在企业战略方面,传统车企必须开展动态的商业规划,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必须在跨界发生的核心领域加快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与车辆使用端密切相关的技术及应用领域,收购、投资、孵化平台及软件公司。要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差异化,并与核心的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相结合,逐步向提供一体化的移动出行服务转变。

在产品规划与设计方面,传统车企必须重新确定自主研发的重心与关键合作的领域,哪些自己做,哪些直接买,要做出智慧的决策。同时必须重塑产品开发流程,提升开发效率。例如,传统车企目前大多是同时开发硬件和软件的,但硬件的开发周期较长,前期就得固化相应的软件,而软件的变化快,等到了投产阶段,硬件准备好了,软件有改变又得重新匹配,或者就只能使用落后的软件。这在过去影响还不太显著,因为软件在汽车产品中的比重只占10%左右,但是未来有预测“软”的成分可能要在汽车产品中占到60%,因此为了提升开发效率和灵活度,就必须分离软、硬件的设计开发流程。同时,鉴于合作开发模式越来越普遍,传统车企必须迅速构建起新型的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管控模式,以便于与开放式的供应商建立起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确保企业利益得到保障。

在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保障方面,传统车企必须形成创新驱动的文化,消除障碍、释放创造力。必须构建合理的新型组织架构,改善母公司的中心研发组织、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各个部门和内部各业务单位之间的协调关系。必须建立“既求所有、更求所用”的新型人才机制,因为未来企业能否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够协调、调动、使用多少资源。在这方面,投资或收购初创型公司,是获取人才的捷径之一。同时,企业对于传统人才和新兴人才都不能忽视,要让他们各显优势,有效配合。而对于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则应积极提供内部孵化的机会,否则这些员工很可能会被其他企业挖走,或者自行创业。与其如此,为何不留下这些员工直接在企业内部平台上“创业”呢?而这些都将对传统企业的文化和组织机构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极大的改善空间。


“软硬”兼顾、融合创新    才是未来的共赢之道

讲到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尽管传统企业受到诸多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已经占据了上风。实际上,双方各有优劣势,大家都面临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问题。 对于所有已经进入或希望进入汽车产业的企业,我有一个共性的“药方”:必须“软硬”兼顾才能赢得未来。

现在有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就是未来的汽车产品是继续以硬件为主,还是将会变成以软件为主?比如说,未来消费者购买汽车,是关心发动机或者电池的性能,还是关注增值的服务?我也曾经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老总讨论过这个问题。我问他们,有哪些客户体验是互联网企业知道,而传统车企不知道的?又有哪些客户体验是互联网企业可以做得到,而传统车企做不到的?最后唯一的答案是“没有负担”,因为传统企业既要做好产品,还想做好服务,而互联网企业往往更专注于服务。但这就又衍生出一个问题:未来汽车产业单靠“软”的服务就可以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对智能的理解中寻求答案。何为智能?在中文里是智和能两个字,在英语里就是一个单词,Smart或Intelligent,但是英文的一个词其实也包含着智和能两个方面完全不同的内涵:“智”代表智慧,是偏软的部分,而“能”代表能力,是偏硬的部分。简单理解,智慧和能力就是软件和硬件。我觉得,这两者缺一不可:能力(硬件)是必要条件,智慧(软件)是充分条件;硬件是软件的基础,软件使硬件得到升华;硬件让软件得以体现,而软件让硬件更好地发挥作用。用一个最形象的比喻,就是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稻草人的区别: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智慧,同样硬件构成的机器人,一旦有了软件提供的智慧,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智能稻草人和智能机器人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能力。都有智慧,但是智能稻草人弱不惊风,智能机器人则无比强大。这也就回答了, 未来的王者不会只是掌握了最好的软件,也不会只是掌握了最好的硬件,而一定是把智慧和能力有效结合起来的企业。所以,未来汽车产业的主导者一定是“软硬”兼顾的。

最后,我认为, 当前全面变革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梳理、动态调整企业的战略、产品和技术方向。要重新审视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对现状和趋势进行有效的评估。未来的汽车一定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传统车企仍然大有可为,例如制动系统或者转向系统加上电控,就构成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部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硬件和做软件的企业都有机会,关键在于谁能更好地融合创新。我认为,传统车企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应该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当然,先要明确前进的方向,要系统梳理企业的基础和能力、未来新的市场需求以及企业新的发展目标,通过三元交汇法,选择交集作为核心战略指向。

面向未来的移动出行,我个人认为,汽车仍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未来的赢家需要以技术、质量和成本为基础,以智和能为翅膀,以极致的用户体验、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有效的金融支持为催化剂,最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融合创新。实际上,互联网的精髓就是“在协作中竞争,在共享中获利”!未来,汽车产品将既要有卓越的硬件、也要有完善的软件,汽车产业则将把全世界的各方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满足人类的出行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王者一定是把软硬力量的双方有效融合的企业!无论哪家企业最终赢得竞争,人类社会都将从中受益。

谢谢大家。

来源: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   


免责声明:
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