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斯特2021汽车行业十大热点回顾
2022-01-06 关键词:十大热点 点击量:724

2021年对于整个汽车产业发展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市场经受住了疫情、缺芯的双重考验,这其中既有新能源汽车市场超预期爆发带来的惊喜,也有在“双碳”目标加持之下的整个产业的低碳化转型,更有滴滴事件引发的数据安全监管浪潮。面对产业的加速变革,传统车企开始加快转型步伐,纷纷布局新赛道、成立新品牌,头部造车新势力也已站稳市场脚跟,均迈入月销万辆俱乐部,与此同时,新的跨界造车力量“躬身入局”,为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注入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在产业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围绕动力电池的增产扩能、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以及软件定义汽车主导下的车企生态建设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鉴往知今,盖斯特团队对2021年汽车行业的十大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回顾和思考,具体如下。


一、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远超预期

2021年新能源车市持续刷新月度历史销量,预计全年有望突破340万辆、同比将增长两倍,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效应明显增强。从渗透率来看,2021年全年新能源渗透率将在14%左右,其中第四季度单月渗透率更是接近了20%。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私人消费市场比例已接近80%,整体市场已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从细分市场来看,“U”型结构逐步向均衡化发展,下半年开始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插混产品在主流经济型轿车市场取得大幅突破。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车企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0%,且在出口方面相较往年也有明显提升。

盖斯特点评:

2021年新能源市场的爆发,既有国家政策的推动,也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带来的利好,而最关键在于供给端产品力的大幅提升: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大批优质电动车新品涌入市场,从而有效带动了2021年私人消费的持续发力,这也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关键拐点提前到来。未来新能源总体市场将从“哑铃型”向更加成熟的“纺锤型”加速转化,将为车企带来巨大的新的市场增量。


二、“低碳化”成为车企角力新方向

汽车产业低碳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2021年车企纷纷确定双碳目标,并围绕双碳开展战略布局。长城、广汽等自主车企陆续发布其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规划。为顺利实现降碳目标,各车企纷纷加速推动电动化产品,并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打造零碳工厂等方式来降低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强度。此外,部分车企在电池回收和材料循环利用领域积极布局,增加了再利用材料的使用比例,以期构建汽车产业链循环再生体系。

盖斯特点评: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汽车行业共识,低碳化水平已成为车企在双碳背景下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减碳行动绝非等等看的可选项,汽车产业低碳转型必须从全生命周期和整个产业链相互配合的角度去系统策划和积极行动。车企应认真研究和参与产业政策的制定,尽早制定系统脱碳方案,探索出具有企业特色的技术革新及产品创新的新路径。


三、国家加强数据安全的监管

滴滴等企业遭遇网络安全审查;特斯拉因事故数据不公开、数据出境等问题受到政府约谈及用户抵触。数据安全事件频发引发国家密集出台数据安全监管法规,顶层设计有《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产业层面有《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数据安全监管文件,落实到汽车行业则有《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工作和数据安全的通知》等具体实施细则。这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中国未来的数据安全监管搭建起了基本框架,围绕汽车数据安全细则的进一步出台将对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盖斯特点评:

智能化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国家对数据安全的重视提升到战略高度。我们坚信随着监管体系的进一步细化,配套的数据安全规范和标准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企业应高度重视对数据安全的管理,构建起自己全方位的数据管理体系,在确保数据管理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在未来数字经济的商业竞争中的巨大价值。


四、传统车企加快向新赛道转型

面对产业变革,2021年传统车企向新赛道转型的决心更为坚定,行动也更为落地。从2021年各大传统车企转型变革方向来看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主车企通过再造独立新品牌的方式入局新赛道,如上汽成立智己、广汽独立埃安、长安联合华为推出阿维塔等等;第二类是以大众、戴姆勒等为代表的合资车企,通过在原有品牌框架内强化电动产品的布局来加快向新赛道的进军。不管形式如何,2021年传统车企都在以远高于传统业务的大投入和高目标在抢占新汽车赛道。

盖斯特点评:

对于传统车企转型,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双赛道”模式来摒弃转型包袱,实现新老业务的合理拆分与切割,以确保老业务的顺利运营和新业务的快速发展。而在新老业务关系上,“双赛道”模式可以通过前期的“以老养新”,实现盈利的传统业务对新业务发展的有利支撑。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后期的“以新养老”将确保新业务逐步发展成熟后对传统业务的有效反哺,并最终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五、头部新势力迈入“月销万辆时代”

2021年新势力玩家在快速洗牌的同时不乏市场亮点。其中,以蔚小理为代表的头部造车新势力销量均实现翻倍增长,且今年下半年更是跨入月销万辆的俱乐部。这样的竞争结果为整个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尤其对市场培育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三家企业在年交付量均逼近10万辆的关口,蔚来和理想所销车型的均价更是超过了30万元,这是在创造自主车企品牌溢价的历史。

盖斯特点评:

汽车本身是一个规模效应尤为明显的行业,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月销破万辆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门槛,而年销10万辆也常常被称为企业的“生死线”。这样的成绩单将为新势力进行业务拓展、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奠定基础。


六、更多科技巨头跨界入局开启产业变革下半场

2021年更多科技巨头跨界入局汽车产业,以“传统汽车工业经济+数字经济”融合的方式,有效拓宽了汽车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其中,部分科技企业以整车厂身份入场,并试图将自身生态优势带入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中。而另一部分科技企业则以供应商身份入场,依靠自身在“软”能力方面的技术优势为车企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盖斯特点评:

目前行业处于结构性变革节点,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均待改变,跨界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未来新汽车的成功,既需要软件与生态的能力,还需要高效的生产与优质的品控能力,更需要在研发与制造方面的持续巨额投入。


七、芯片短缺贯穿车市全年

2021年,汽车产业持续经历“芯慌”阴影,依次经历三轮缺芯潮,从年初功率芯片等基础芯片到年中ESP/IPB等MCU芯片最后蔓延到底盘、安全部件等核心芯片,在三季度缺芯潮达到高峰。整个过程,无一车企幸免,只是受影响程度不同而已。据统计,2021年国产汽车减产大约200万辆,全球减产超过1100万辆。

盖斯特点评:

新冠疫情及后续火灾、地震等天灾只是表象原因,缺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产业层面的供需失衡:一是业界对于疫情后市场恢复的预期不足;二是汽车芯片产业固有备货少、集中度高、供需调节不灵活等问题,这也使得芯片产业本不发达的中国显得更加无力。未来,产业供需关系必须深度调整,提高抗风险能力成为关键,这对车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国家层面的供应链安全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八、动力电池扩产竞赛再升级

2021年,在下游新能源车市场爆发及政府、资本的共同推动下,上游动力电池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据不完全统计,动力电池头部企业规划的未来5年新增产能已超过2000GWh,其中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2025年规划产能达600GWh,中航锂电2025年规划产能超过500GWh。除了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很多车企和中小动力电池企业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或扩建自己的产能,也更有其他领域的企业看好该市场的空间并在积极规划布局中。

盖斯特点评:

按照当前产能规划,动力电池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同时,一些动力电池企业规划的产能并非优质产能,而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将加剧动力电池产能的结构性过剩。此外,产能过度扩张也意味着对技术路径的押注,并由此带来因技术更迭引发的潜在风险。


九、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运营元年

2021年数十家企业积极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落地。北京开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从全国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环境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开放道路里程超3500km,多城开放收费与去除安全员运营;车辆及硬件成本下降,行业单车成本降至50万RMB,前装量产L4级解决方案降至1万美元以内;5G、V2X等基础设施在主要城市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多数企业已完成前期技术测试与积累,站在了商业化运营的临界点。

盖斯特点评:

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是大趋势,过去一年大量玩家持续布局,其中Robotaxi以其万亿规模市场吸引众多玩家,但其商业模式真正落地依然存在许多挑战,如长尾问题、成本问题、运营挑战等。面对这些挑战,多数企业现阶段另辟蹊径,布局物流与特殊场景,如无人环卫、矿山、港口、干线物流、同城货运、Robobus等,通过技术与场景降维实现商业化落地,是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最佳实践。


十、SOA成为车企SDV竞争的新高地

2021年,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行业共识,推动汽车产业进入全新竞争阶段,各类企业开始围绕SOA布局平台化、生态化产品:上汽通过零束推出SOA开发者平台,意图构建开放的开发者生态;长安围绕SOA内核打造全场景数字孪生开发开放平台;部分企业试图通过行业组织推动SOA标准化工作,以期吸引更多企业来共建产业生态。

盖斯特点评:

未来智能汽车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并将由数据驱动产品开发,而其竞争的核心便是打造SOA架构,推动硬件原子化、软件服务化,实现软件充分使能并调用硬件。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围绕SOA构建多层次的开放生态:既要建设宏观的万物互联的用车大生态,也要围绕整车构建开发者生态、接入网联应用生态,还要更好掌握关键部件(如芯片)等的小生态。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