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行业发展大势及企业竞争态势研判

赵福全教授在盖斯特主办的2025年“汽车产业与技术研究会第29次高层闭门研讨会”上,围绕“汽车产业发展最新热点问题”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深度分享,话题广泛、观点精辟、干货满满。本文源自其中部分内容的提炼整理。后续其余演讲内容将分不同话题陆续发布,以飨读者。


【正文】


一、行业整体形势的预判


在行业整体形势方面,我有四个预判:

其一,国际大环境的乱象将会持续。部分国家的政治家们迫切想要解决本国的眼前问题,导致采取的很多策略都显得非常短视,基本上没有顾及长期的影响。这势必进一步加剧全球局势动荡与混乱的长期化。

其二,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各行各业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国家还是把今年GDP的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个“左右”表明国家对困难有足够的预期,为此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空间;而这个“5%”的较高目标则彰显出国家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其三,“内卷”竞争的状态仍将持续,各行各业的价格战都难以停息。很多人都曾问我,这种“内卷”到底还会持续多久?我认为,一方面,适度的“卷”在某种意义上将发挥产业重构催化剂的作用,随着一部分企业在“卷”中被淘汰,剩下的企业自然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我想,只有等到新的产业格局形成,“卷”才会真正告一段落。另一方面,恶性的“内卷”极其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予以严格整治。现在国家已经在行动了,国家的鲜明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有助于行业形成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当然,企业也不要寄希望于国家出手就能快速、彻底地解决“内卷”问题。毕竟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问题,整治“内卷”注定将是一场持久战。

四是,“活下去”成了当前的关键词。所有企业都必须想尽办法确保自己能够生存。在此情况下,业内的兼并重组将“暗流涌动”,并且不时会有“浮出水面”的重磅信息。我认为,企业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在当前的环境中找到破局之道。


二、企业竞争态势的判断


在企业竞争态势方面,我有以下六个判断:

第一,规模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之前可能有些企业家觉得,规模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到了当下这个阶段,如果还有这样的想法,企业恐怕就危险了。随着本轮产业重构的日益深化,汽车硬件正趋向同质化,依靠硬件体现产品差异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规模化发展就更成为硬件降本的核心;同时,未来的汽车产品将主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而软件一方面开发投入巨大,另一方面规模效应更加显著。由于软件复制成本近乎为零,应用规模增大会使其边际成本急剧下降;反过来,边际成本下降又使企业可以将软件应用于相对低端的更多产品,从而进一步提升规模。正因如此,面对低端消费占主导的中国市场,企业如果没有规模支撑,是很难兼顾创新投入和成本控制的,也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综上,规模化对企业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消费降级”的说法是一种误导。低端消费确实正逐渐成为主流,但是现在的所谓低端并非低质,这其实是消费的降价而非降级。例如,一些外资品牌的中高端产品,现在价格已经下探到10万元出头了,但其配置并没有减少,甚至更高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未来不确定性增强,消费者即便手中有钱,也不愿或者说不敢再像之前那样敞开消费了;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本身,已经不太愿意为品牌溢价付更多的钱了,这是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经济实惠的车型越来越受青睐。不过消费者虽然降低了消费额度,却并不想降低消费品质,对此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其实这种变化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妨对照一下日本的情况:在经济低迷的三十年间,日本人的消费仍然是高质量的,只不过价格保持在低位,所以才会有无印良品这类低价、高质的品牌成为主流。有鉴于此,企业必须基于中国汽车市场的上述变化,来确定今后的发展策略。

第三,企业的“吃相”对品牌形象有重要影响。有些企业依靠自媒体流量获得很大的影响力,让其他企业不无羡慕和效仿。不过在我看来,企业当然需要流量,但是简单的流量思维并不可取。那些靠博眼球、搞炒作、“吃相”差的企业,即使短期内获得了较高的关注,也是不可持续的。而且这种关注是一把双刃剑,未必都是正向效果。实际上,唯有创新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企业只有坚持攻关核心技术,严格控制质量,长线塑造品牌,并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伙伴协同发展,才能在打造百年老店的经营中胜出。

第四,整供企业的紧张关系短期内难以缓解。很多行业领导专家都曾多次呼吁:整车企业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之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一味压价。但现在整车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太大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向供应商转嫁这种压力。应该说,解决整供关系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远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国家、产业、企业共同努力,既需要企业家们用商业智慧和道德来优化和维护,更需要整个社会在立法、执法、商业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去长期完善。

第五,外资企业在华面临严峻挑战。当前,一些外资车企由于业绩不断下滑、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因此采取了收缩战略,如减少品牌、压缩产品线以及削减研发投入,甚至在中国也开始裁员。我认为,这种做法短期内当然有助于平衡收支,但长期看却会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损。因为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智电汽车新赛道上减少投入,在智电汽车技术创新最活跃、最快速的中国市场上进行收缩,很有可能会使相关外资车企陷入“竞争力不足-业绩下降-战略收缩-竞争力更弱”的恶性循环。我判断,至少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外车企在中国市场上份额此长彼消的竞争格局很难逆转。

第六,得“新合资”者得未来。在上述情况下,中外车企都需要重新审视彼此的合作关系。我认为,“新合资”或者说“反向合资”模式,即由中国车企主导的新型合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对于外资车企而言,中国企业目前拥有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理念、新思维,都是其提升竞争力所需的重要资源,一定要努力用好这些资源。具体来说,外资车企一要调整心态:外资车企长期领先于中国车企,现在要拜中国车企为师,难免会有心理落差,但时过境迁,不得不为。二要战略布局:现在仍处于产业重构的窗口期,外资车企必须面向未来,抓紧进行前瞻布局。三要快速落地:汽车行业可供“喜结良缘”的优质伙伴数量并不多,有意“新合资”的中外车企都应加紧物色和沟通,并争取快速落地。

更进一步来说,“新合资”还将助力双向赋能的“新出海”模式,而“新出海”已成为车企当前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车企走向国际市场,除了拥有产品、技术及商业模式等优势以外,其他经营要素都相对较弱;而外资车企在海外拥有成熟的供应链、生产体系、销售和服务渠道等。因此,中国车企可以通过“新合资”来“借船出海”,即利用外资伙伴的资源来加速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外资车企可以通过“新合资”更好地与中国企业合作,获得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在中国市场得到验证,然后再利用这些技术反哺自身在全球的业务,这也是一种“新出海”,即外资车企的“归海”行动。类似情况在汽车行业其实并不鲜见,当年美国车企在排放控制上有优势,而欧洲车企在油耗控制上有优势。所以,美国车企就以欧洲伙伴的油耗技术来反哺自己,强化自身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而欧洲车企同样把美国伙伴的排放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上,以提升竞争力,双方均获益良多。我想,如果哪家外资车企能率先转变观念,把今天的中国车企真正视为平等的伙伴乃至学习的榜样,那它一定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新合资”以及“新出海”,从而赢得转型发展的先机。


三、未来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


关于汽车产业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我想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智能化和电动化是毋庸置疑的大势所趋。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高度看,智能化将使所有的人造物都获得赋能,并最终达到自进化的境界,这一定是汽车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而电动化能更好地支撑智能化,并给汽车产品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同时电动化还使汽车产品摆脱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有助于实现汽车产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其发展速度之快很可能会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如前所述,人工智能绝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远远超越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革命性改变。所以,企业必须加紧进行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后面我会就此详细展开。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