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品读 | 赵福全:忘我无私,只为汽车;品格高尚,业界楷模
2025-09-25 关键词:盖斯特 点击量:4

01、一部浓缩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


欣闻业界老前辈付于武先生的自述式传记《我心深处是汽车》即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付梓,我非常高兴,也满怀期待。一方面,付老是行业的泰山北斗,亲历了中国汽车产业从小到大并且正在从大到强的征程,他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浓墨重彩、可供细细品味的精彩事迹;另一方面,作为多年老友,我素知付老为人谦和低调,曾多次回绝为他著书立传的请求,不知道此番改变心意所为何由,我也想从书中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在收到机械工业出版社专门送来的样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一览之下不禁略感诧异:这并不是一本“编年体”的典型人物传记,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详细记录付老在各个阶段的作为和业绩。虽然书中各章也是按照付老人生的不同阶段划分,但这只是串起全书内容的一条时间线而已。沿着这条时间线,付老以受访陈述的方式,将他所经历过的事、所接触过的人,以及自己的感受、感悟及评价娓娓道来。也就是说,这部以自传形式出版的回忆录,主要谈的竟不是付老自己,而是他的汽车人生中涉及的各种人和事,从而形成了本书与其他自传或回忆录的最大不同及鲜明特色。

说到事,书中既不乏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或轰动一时的大事件,付老对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关键影响乃至背后的轶事掌故都如数家珍,诸如中国汽车产业走到国际舞台中央、构筑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合资与自主大辩论,等等,让人读之不免心潮澎湃、击节赞叹、心生敬意;也有不少看似细碎的“小事”,类似早期出国访问在海关受到刁难、参观国外车企时内心深受震撼,等等,却是见微知著、真情实感,不经意间勾勒出了当年中国汽车产业的落后以及中国汽车人的艰辛与无奈,让人在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之余,油然而生恍如隔世、沧海桑田之慨。

说到人,书中既有为中国汽车产业奠基立本、实现从无到有的老一代汽车人,付老曾近距离接触、观察乃至追随过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有为中国汽车产业继往开来、实现从小到大的下一代汽车人,付老与他们并肩战斗,并且成为其中公认的标志性人物之一;还有正在为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而奋斗的新一代汽车人,付老直接领导指引、栽培提携、支持鼓励过这些晚辈。无论是老中青哪一代汽车人,付老谈到他们时,都饱含深情地描述并肯定了他们为推动产业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说起来,作为在行业埋首耕耘了55年的汽车老兵,付老本身就是上述诸多大事的参与者、主导者和贡献者,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当他选择以见证者、记录者和评论者的角色来还原历史、评点往昔时,就更有资格,也更为权威。由此我深深地感到,这部以点带面、由事及人的著作,已经远远超越了个人“自传”的藩篱,称其是在为中国汽车产业立传也不为过。我相信,这样一部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客观凝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必将鼓舞中国汽车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坚持奋斗,从而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而在书中被付老谈及的每一个人,也一定会由衷地感到荣莫大焉。


02、一位德高望重的汽车行业领袖


仔细想来,我觉得如此“反常规”地撰写这部传记,对付老而言其实并不意外,因为这与他一贯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事风格一脉相承、完全相符。付老一直就是这样,一心只想着产业、只记着别人,而他自己却极为低调,且从不挂怀个人的得失。他之所以在八十高龄之际答应撰写这本书,并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也是因为他认识到这种努力对于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其视为自己的使命。正如付老在自序中所言:“把过去几十年自己目睹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那些可敬可佩的汽车人记录下来,也是一种难以推脱的历史责任。”

好在透过书中回忆的那些事、那些人,一个更加立体也更加真切的付老还是跃然纸上,让我这个多年深交的老友,都对付老的品格、情怀、胸襟与风貌有了更加全面且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或许出乎付老的初衷,但在我看来,却绝不是本书可有可无的“副产品”,而是中国汽车人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基于个人理解与感受,我将自己心中付老的品格与形象,以及和付老多年相交的种种感悟稍做梳理。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我想还是非常值得与广大业界同仁分享。这或许也可算作这部非典型“自传”的一个补充。

一是多次转型、自我超越。付老的人生丰富多彩,先后从事过企业、政府及行业组织等截然不同的重要工作。无论是攻关企业技术难题,还是筹划政府“一号工程”,又或者是开展行业繁杂工作,付老从来没有被挑战和困难吓退难倒,也从来没有让之前熟悉的业务成为自己后续职业的局限,而是始终凭借开疆拓土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革故鼎新的精神,在历次人生转型中攻坚克难,不断自我超越。特别是加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后,他直接领导和推进了学会的二次创业,以其独到的远见卓识切中肯綮、直击要害,通过定方向、改机制、引骨干等有力措施,实现了学会脱胎换骨般的巨变,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二是胸怀世界、国际合作。付老视野开阔、眼光长远,自始至终有着胸怀世界的大格局。在企业和政府工作时,他就重视国际交流。到学会后,他更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开放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直接领导和促成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首次承办EVS16(第16届世界电动汽车大会)时的差强人意,且中国车企只能无奈扮演旁观者,到十年后再办EVS25时的组织有序、盛况空前,且中国车企开始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重要参与者;从创立并主办首届“世界与中国汽车”论坛,到在美国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大会上开设“中国论坛”;从回归FISITA(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大家庭,到历史性地推举两名候选人成功当选FISITA主席,并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该国际组织担任要职、发挥作用;从不辞辛苦地带队到全球各大车企访问交流,到不厌其烦地向海外同行及华人工程师们介绍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和广阔前景……这一系列重要工作,无不凝聚着付老的心血,也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逐步走向了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心。

三是重视技术、崇尚创新。付老本身就是工程师出身,曾为解决技术难题而超负荷工作,以致晕厥和失声,因此他对技术的重视是浸透在血液中的,同时他对创新的理解也远超常人。这一点在其排除万难领导创建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并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最早成立的汽车轻量化联盟为例,付老秉持“凝聚行业力量合作攻关关键技术并共享成果”的初心,先与企业家及技术专家交流沟通,达成了行业共识并积累了必要资源;又“巧妙”地找到机会向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直接陈情,解决了主管部门审批的难题;还在联盟成立后确立了学会客观中立、不求利益的原则,将国拨经费全数分配给企业。如果没有重视技术、崇尚创新并且兼具执着、智慧、声望和胸怀的付老,很难设想这样纵横捭阖的高难度联盟能够最终成立并结出硕果。

四是关爱人才、托举后辈。付老始终视人才为产业之本、创新之源,对各类汽车人才像家人一样关爱,与很多人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随时为他们出谋划策或提供帮助,并常以各种方式提携托举后辈,这一点相信许多行业同仁都有切身体会。比如,付老对国际化人才高度重视,尤其关心厚爱海归这个群体,这让不少海归(当然也包括我本人)都成了他的知心朋友,无论是取得成绩,还是遇到困难,甚至是个人私事,大家都愿意与付老分享和交流;又如,尽管学会工作繁重,但付老还是费尽心力参与和促成了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创建与快速发展,并先后担任两届理事长;再如,付老对学会后备人才的成功培养堪称典范,他的慧眼识才、细致关爱、真诚鼓励和放手使用,让学会骨干快速成长起来,顺利肩负起重任,实现了学会的薪火相传和稳健发展。

五是不厌劳苦、热心公益。付老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分外”之事,至少属于可做可不做,而且往往既难又累,但他总是不厌劳苦地“自找麻烦”。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就是如此,付老从培育优秀人才、推动技术进步、传播汽车文化出发,对此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从方案策划,到逐家企业要赞助,再到首届赛事筹备,付老这位行业大佬都亲力亲为,操劳之下导致又一次失声。还有中国汽车领域的首个公益性基金会——华汽基金会,其创建与运营更离不开付老的全力推动和襄助。即便卸任学会理事长之后,付老也没有选择安享退休生活,而是继续为公益事业奔波,利用个人的人脉和影响四处“化缘”,使华汽基金会能够为中国汽车工业饶斌奖、汽车行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创新团队奖,以及汽车文化传播等重要项目持续提供支撑。

六是举重若轻、润物无声。毫无疑问,付老做成了很多值得全行业铭记的大事、要事,不过他工作起来并不是疾风骤雨式的狂飙突进,而是总让人感到一种举重若轻、收放自如的润物无声。一方面,这与付老深谙行业管理工作的要旨有关,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作为行业组织领导,要多说是,少说不是。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于付老个人在众多业界同仁心中的崇高地位使然,非他,无此效果。如果说前者是智的体现,那么后者则是德的力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宽厚的长者,从行业利益出发,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客观坚定地替汽车产业发声、为优秀企业及个人背书、对行业重要问题表态,而很多难题居然就在付老的这些“软”行动中达成共识、迎刃而解。

七是机械世家、家庭和美。虽然与付老多年深交,但我也是通过本书才了解到付老家庭的许多细节。原来付老的家族本就有过实业报国的历史,更是多名长辈都以工程师为职业的机械世家,这无疑为付老后来的人生轨迹写下了很好的注脚。同时,付老的家庭生活和睦幸福:夫妻志同道合、比翼齐飞、相互支持;两个女儿都非常优秀,各有所成,而且对父母非常孝顺和贴心。尽管付老夫妇均身居高位、工作繁忙,但却从没有让事业与家庭成为矛盾。相反,和美的家庭与辉煌的事业互为支撑、相互映衬,这也从另一个维度勾勒出了付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底色。

八是忘我无私、只为汽车。上述种种,不一而足。而我觉得将这些标签融合起来,就得到了付老最为根本的特质:一心只为汽车产业的忘我无私。也正是这种特质,让付老的很多作为和功业都变得顺理成章、有据可循:不擅外语,却是最具有国际化视野、最重视国际化人才的行业领导;不是赛车迷,却成就了大学生方程式赛事的精彩纷呈;并非特定领域的专家,却对成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抱有最深的理解和最强的执念;不求个人名利,却设立饶斌奖以鼓励中国汽车企业家砥砺前行,设立创新团队奖以支持艰苦奋斗的技术攻关队伍……付老就是这样一位长者,只要对汽车产业有利,他就一定会排除万难去做、去推。正因如此,付老自然而然地成为广受各方同仁衷心爱戴的德高望重的汽车行业领袖。他的卓越贡献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国内和国际汽车界的最高认可,先后荣获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终身成就奖和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杰出贡献奖。付老在书中自陈:意外获奖,心怀不安。其实在我看来,对于为行业奋斗一生的付老来说,这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0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最后,谈谈我个人与付老的交集。早年我在美国时,就有幸与付老相识,几番交流,深感投缘。回国后,我与付老的接触就更多了,诸如参与轻量化联盟建设、通过学会平台分享自主研发经验、承担行业各项产业研究任务、受学会推荐出任FISITA主席、加入华汽基金会,以及共同出席各种行业活动等,我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付老的领导或指引下开展的;至于私下里的互动,那就更频繁了。由于彼此的价值观高度契合,于人于事的看法常常不谋而合,我们也就愈发喜欢相互交流,真正成了无话不说的贴心挚友。

我与付老以老大哥和小老弟互称,这固然源于彼此亲近和心心相映,但其实也是我的僭越和付老的抬爱,因为我们实际上是忘年之交,付老是长我近二十岁的前辈。尽管他从不以前辈自居,却始终像我的家族长辈和人生导师一样,对我关爱、为我着想、给我支持。特别是在我职业生涯的几次转型节点,包括从华晨到吉利、再从吉利到清华,我都曾与付老深度交流,并得到他的指点和认同。记得我离开华晨后,专门和付老打了两个小时的电话,直到我承诺一定留在国内,付老才放下心来;而我看了本书后才知道,当时付老的夫人正在医院输液,付老却为我这个晚辈的去向挂怀不已,此情此景,思之怎能不令人感怀!还有我在不同场合的历次演讲,付老应该是听得最多也最认真的观众,而我每次讲完,付老都会给我鼓励、反馈和建议,这让我平添了下次也要讲好的信心和动力。

说心里话,我非常庆幸能在人生旅途中与付老这样的前辈相识相交相知,付老对我的悉心栽培、真诚提点和高度认可,令我受益匪浅,备感荣耀,也深觉幸福。而这部《我心深处是汽车》则让我对付老的人品和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敬仰之情,越发强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今后,我将继续以付老为榜样,努力为中国汽车产业多做贡献。谨以此与诸位同仁共勉!


2024年5月22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供应链创新分会成立大会上,付总为我颁发分会顾问证书


本文转载自《机工汽车》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