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全球汽车产业近期形势与走向研判

赵福全教授在盖斯特主办的2025年“汽车产业与技术研究会第29次高层闭门研讨会”上,围绕“汽车产业发展最新热点问题”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深度分享,话题广泛、观点精辟、干货满满。本文源自其中部分内容的提炼整理。后续其余演讲内容将分不同话题陆续发布,以飨读者。


一、全球汽车产业陷入迷茫期


当前大家直接感受到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短兵相接和企业的进退维谷。而据我观察,实际上全球汽车产业都陷入到了一个非常迷茫的发展阶段。比如,如何把握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力度与速度,中外汽车企业各有不同的纠结;又如,面对份额不断下降的局面,是否以及如何在中国市场上坚守,不少外资车企都心存犹疑;再如,究竟应该怎样走出去,也让中国车企深感困惑……在与众多中外整供车企高层的交流中,我深切体会到,当前这种迷茫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性标签和真实状态。可以说,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挑战和困难,都在苦苦探索应对挑战、纾难解困的“灵丹妙药”。

当此之际,为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产业形势,战略、布局和智慧这三个关键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制定并坚持正确的战略在产业重构期尤为关键。站在历史巨变的拐点上,企业墨守成规或简单跟随都不可行了,唯有充分认识到此一时非彼一时,敢于在转型方向上进行前瞻投入并坚持始终,才有可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反之,企业总能为迟迟不愿意换道找到种种理由甚至借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竞争力将会有天壤之别。这一点对于国外车企巨头来说,更应深思。

第二,要坚定实施全球化布局。尽管全球经贸环境存在诸多风险,而且国际化发展历来都是挑战重重,但对中国车企来说,仍然必须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而不是被动等待、简单观望。因为风险从来都伴随着收益,挑战也总是蕴含着机遇。这就像当年外资车企来华时,同样面临种种困难,一些企业因此而信心不足、犹豫不前。而那些敢于先行尝试、大胆布局并坚持投入的外企,则抢占了先机,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部分企业甚至因此而改变了自己在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的江湖地位。

第三,区域性特征日益凸显的逆全球化大势,将更加考验产业从业者征战海内外市场的商业智慧。这其中既需要企业智慧,也需要国家智慧。一方面,对于汽车这种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家必须成为其坚强后盾,为其保驾护航,以系统性、开拓性的创新举措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导和支持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实现更快更好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智慧则体现在对发展大势的准确预判和前瞻投入上,也体现在对各种资源的“巧妙”利用上。比如进入海外市场,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和坚定信心,同时要充分借助当地资源,在合作共赢中披荆斩棘,最终达成自身的长线发展目标。

总之,全球汽车产业的不确定性从未像今天这样大。这是由汽车产业的战略价值、产业进入全面重构期以及地缘政治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集大成者,是本轮科技革命主导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相关诸多重要产业的龙头和载体,正成为各国政府推动本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核心抓手。由此,汽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国际贸易争端中各国保护自身利益、守住本土市场的敏感产业。与此同时,汽车又是一个极度追求规模效应的全球性产业,所有国家都希望本国的汽车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多的份额。在区域利益与全球化发展相互交织的背景下,车企不得不面对这种充满矛盾的国际大环境,这无形中给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全球汽车产业近期形势及走向研判


1.美国市场


在我看来,美国政府不稳定的产业政策以及华尔街过分注重短期收益的资本导向,正在使美国车企日渐短视,进而冲击美国汽车产业的根基。受新一届政府转变能源环保政策的影响,美国汽车电动化转型将出现阶段性的急剧减速;与此同时,原本在电动车赛道上占据先发优势的特斯拉,尽管其技术引领性仍然备受关注和认可,但其创始人兼灵魂人物马斯克近期在政治上的一些行为与言论,导致其引领科技创新的人设受到质疑,甚至在欧美引发了被排斥的浪潮,从而使特斯拉的发展前景产生变数。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美国在智电汽车的发展上将出现阶段性的空挡区,而消费者对体验更佳的智电汽车是有强烈需求的,这就给美国以外的车企带来了绝佳的机会。当然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进入美国市场肯定会有重重阻力,并且不确定的潜在风险也很大,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客观上,无论有无来自其他国家的有力竞争者,美国车企都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主要源自三个原因:一是工会带来的高昂成本。美国车企每一次与工会谈判薪资福利都非常困难,这使其人力成本成为企业沉重的经营负担。二是贸易战的影响。尤其是如果美国最终真的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长期关税,将严重推高美国车企在本土的造车成本及售车价格,因为其大部分零部件以及部分整车都来自于这两个国家。三是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美国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美国也缺乏像中国这样物美价廉的完整供应链,这一点在智电汽车供应链上更为突出。因此,即便汽车产能回归美国本土,也很难降低成本。不久前一位美国车企高管就曾和我谈到,他们通过系统对比分析,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做出来的电动车都要比同级别比亚迪的产品成本高30%,这怎么可能有市场竞争力呢?


2.美国加征关税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美国的上述情况也会对世界各国的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我将其总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美墨加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非常重要。美墨加贸易与汽车产业关联性强、影响面广,几乎涉及到全球大多数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美国现任政府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高、变化快,后续走向很难预测。但我判断,最终其主要目标很可能会落在限制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上,而对其他国家的汽车零部件只征收少部分关税,这将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大家不要以为美加墨关税与我们关系不大,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中国在美国销售的整车数量较少,但在零部件方面,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墨西哥做了大量投入,其目的就是曲线进入美国市场。一旦美国对墨西哥加征高额关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将遭受巨大损失。当然对美国来说,提高关税容易,但要解决产业竞争力不足的核心问题就困难了。究竟怎样既能绕开中国零部件的成本优势,又能把车便宜地造出来?美国产业界恐怕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由于美国对产自中国的汽车产品实施进口限制,导致部分车企“中国造、美国销”的战略严重受阻。这不仅影响到中国品牌的产品向美国市场出口,也深刻影响到合资品牌在中国生产产品、然后回流美国的企业战略。考虑到美墨加贸易的不确定性,我判断,长期来看外国车企只能加大在美国本地的投资力度。

第三,日韩欧等的汽车企业短期内将由于美国的贸易政策而遭受损失,但长期看其竞争力(尤其是在美国市场)反会因此而增强。当然,日韩欧车企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最终还是取决于其对产业变革的认知程度和行动力度。如果它们能够借中国车企缺席美国市场之机,加快推进智电汽车的发展,以抢占美国市场,甚至借此反哺中国市场,那将对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四,由于事关双方的核心利益,欧美之间在汽车领域的贸易摩擦将持续不断。这种情况将有利于中欧之间达成汽车贸易“妥协”。

第五,全球气候问题虽被美国搁置,但欧盟仍将高擎“碳”大旗,将低碳作为限制中国整车及零部件产品进口的重要借口和手段。这其实也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迫使中国车企进行本地化生产。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六,受美国新政府调整政策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绿色低碳发展将出现滞缓。不过正如我前面谈到的,绿色低碳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理应坚信的“人间正道”。国际上的滞缓恰恰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窗口机遇。

第七,未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不只在中国,全球汽车产业都将出现兼并重组的浪潮。比如,当前欧洲车企普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原本销量可观、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其份额开始下降;同样,部分日本车企在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裁员、兼并重组等消息不断涌现。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个开端,今后一段时期内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将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生。而中国车企由于在本轮产业重构中占据了先机,并且基于中国这个智电汽车的创新高地还在不断实践和进步,因此将迎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重要机遇。中国政府及企业家们对此必须有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有针对性的举措。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